清晰的战略定位是有效执行的前提。这一阶段,企业需明确自己的使命愿景、中长期发展方向,以及可量化的具体目标。
比如,华为将“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”这一愿景,落实为“持续降低每比特带宽成本”等可执行目标,既契合自身优势,也回应了客户需求。制定目标时应遵循SMART原则,避免空泛。例如,“提升市场份额”不如明确为“三年内将东南亚市场营收占比提升10%”。
对于多元业务的企业,还需做好业务组合规划。可借助波士顿矩阵等工具,识别哪些是明星业务、哪些是现金牛,从而确定资源分配的优先级。同时,战略方案最好保持一定的弹性,常备1-2个替代方案,以应对突发变化。
再好的战略,缺乏组织与资源的支撑也难以实现。企业需重新审视架构、权责、流程与文化是否与战略匹配。
华为在推进网络战略时,就同步调整了技术架构与协同机制,明确各部门的职责——市场前端负责捕捉机会,研发专注技术突破,并通过跨部门协作提升决策效率。有企业通过设立战略办公室,将审批周期缩短了40%,极大提升了执行力。
资源配置也须以战略为导向:
- 资金投入应在核心业务、增长业务和孵化业务之间合理分配;
- 人力资源需确保关键岗位的能力符合战略要求。华为为强化数字化能力,三年内将研发人员占比提升了13个百分点。
数字化工具在此能发挥重要作用,比如通过可视化平台模拟资源调配效果,支持更灵活、精准的决策。
战略实施不是静态的,必须配套有效的监控和复盘机制。企业应建立一套涵盖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考核体系(如营收、创新效率、客户满意度等),并借助数字化平台实时追踪。
定期复盘至关重要——可按季度回顾、年度评估,遇到重大环境变化则及时启动战略修订。华为就通过DevOps和试点验证等方式,持续优化解决方案,实现技术到商业的成功转化。
某零售企业在疫情期间,凭借良好的战略健康度监测机制,快速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,有效应对了市场冲击。决策者要在“坚守长期方向”和“灵活适应变化”之间把握平衡,避免两种极端:要么轻易动摇,要么过度僵化。
战略规划的本质,是帮助企业将不确定性转化为成长动力。从华为等企业的实践可以看出,一套科学、闭环的战略流程,不仅能制定出更好的决策,更能提升组织的整体战略素养。最终,优秀的战略不是一份精美却僵硬的文档,而是一个能够持续进化、引领企业穿越周期的活系统。